第859章 他大爷还是他大爷_五代十国往事
笔趣阁 > 五代十国往事 > 第859章 他大爷还是他大爷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859章 他大爷还是他大爷

  【他大爷还是他大爷】

  李筠在发动叛乱的时候,也曾电话摇人,勾结一切可以勾结的力量,比如境外反中原势力的急先锋——北汉,再比如地方藩镇——扬州李重进、晋州杨廷璋等等。

  拜李筠多年的口碑和精心打造的人设所赐,很少有人对他的勾结做出正面的积极回应,其实这个道理相当简单,且不论与李筠组团能否战胜赵匡胤,即便真的推翻大宋,那么最棘手的问题就来了:怎么分赃?

  如果是李筠称帝的话,那我何苦冒着灭九族的风险帮他火中取栗?

  如果李筠承诺拥立我称帝的话,那他又是何苦呢?既然能向我称臣,那为何不向赵匡胤称臣呢?很明显是谎言。

  但凡脑子正常的人,都不会对李筠的勾结做出积极回应。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李重进。

  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也是对皇权威胁最大的人之一,当年郭威驾崩前,就特意让李重进当众跪拜柴荣,明确君臣之分,以防李重进篡柴荣的权。柴荣登基后,也费尽心思地在李重进和张永德之间走钢丝,临终前又将二人外放到地方,解除其禁军兵权,以防止他们威胁到柴宗训。

  如今,大周江山被赵匡胤篡夺,李重进必然愤愤不平,“讲真,篡权也该有个先来后到吧?”

  柴宗训登基后,将李重进移镇扬州,坐镇淮南。

  赵匡胤称帝后,对李重进明升暗降。以心腹韩令坤顶替李重进的“侍卫都指挥使”,接管了中央禁军的侍卫司,而给李重进加“中书令”的荣誉头衔。

  李重进忐忑不安,上表请求入朝觐见,试探朝廷。

  一般情况下,地方藩镇主动入朝觐见,等于“自投罗网”,是向朝廷表忠心的极限操作,如鱼脱渊、如兽出林,任由朝廷宰割,可以扣为人质,可以随意移镇到其他犄角旮旯。这也是中央朝廷对地方藩镇的最大奢望。

  然而自唐末以来,随着地方与中央实力的转变,画风已经起了微妙的变化,比如李克用、李茂贞、朱温等枭雄,名为入觐,实为控制朝廷,唐昭宗最害怕的就是地方藩镇无诏入朝。

  一流的强藩强行入朝,挟子以令诸侯;二流的藩镇则以入朝投石问路,入朝也罢、辞职退休也罢,都是地方藩镇用来试探朝廷态度的问路石,假如朝廷一口答应,就明朝廷猜忌自己,自己就可以公开造反,就像石敬瑭那样,而如果朝廷“优诏不允”,那么自己也就可以免去“拒绝入觐”的指控,继续割据称雄,作威作福。

  总之,李重进上表请求入朝,并非真的要入朝,而是试探赵匡胤对自己的态度。

  从“陈桥兵变”已经可以窥见赵匡胤集团的权谋水平,李重进这点儿心思岂能得逞?

  赵匡胤首先是优诏不允,对李重进表示朝廷绝对信任你,你就放心吧,不用来京师入觐,随后笔锋一转,既然李重进同志有这么高的觉悟,那么——移镇青州,加开府仪同三司,号召全国藩镇向李重进同志学习。

  朝廷一瞻接、化、发”,把这个问路石回踢给李重进,您要是真的赤诚坦荡,那就听话去青州,离开淮南老巢。

  李重进弄巧成拙,进退两难,大为恐惧,于是大肆聚草屯粮、招兵买马、修缮城防,其用意不言而喻。

  赵匡胤于是派遣心腹——六宅使陈思诲,携带丹书铁券、免死金牌,前往扬州,向李重进解释朝廷的宽宏大量,向他保证只要听从朝廷调遣,绝对不会有事。

  李重进纠结了半,然后准备服软,开始收拾家当,准备跟随陈思诲赴镇青州。然而他的部下却极力劝阻,您千万不能离开扬州老巢,更别相信什么免死金牌,现在的年轻人都不讲武德,远了有朱友谦,近了有杨光远、范延光,谁不是手握免死金牌而惨遭灭门的?再眼目前的,刘赟,还不是被郭威骗出徐州老巢,在半路遇害的?您糊涂啊!您是周室近亲,德高望重,又手握重兵,姓赵的岂能饶了您?据守扬州,广结外援,这才是生存立足之根本!

  李重进恍然大悟,“言之有理!”于是将陈思诲囚禁,随后便更加明目张胆的修缮甲兵。

  扬州监军安友规,带领亲信强闯关卡,最终翻越城墙,逃出一命,另外几十名军官因不肯从贼附逆而被李重进诛杀。

  在这敏感时刻,李筠及时出现,“约吗?”

  “约!”

  这是大宋王朝自建立以来第一次生存危机,虽然在史书上被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但这绝对是一次关乎大宋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李筠坐镇潞州西昭义军,勾结了河东北汉政权,背靠强大的契丹;李重进坐镇淮南,东南与吴越国相接壤,南部与南唐隔长江而望,西面则是荆南、南楚。

  一旦李筠与李重进达成“南北夹攻”共识,拉拢境内外各大反宋势力,那么将对新心大宋王朝形成一股强有力的绞杀力量,这已经不仅仅是潞州与扬州对汴州的南北夹攻,而是国际反中原势力全方位对中原王朝的战略合围。

  请收藏本站:https://www.tavf.net。笔趣阁手机版:https://m.tavf.net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