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章 柴荣治国7_五代十国往事
笔趣阁 > 五代十国往事 > 第840章 柴荣治国7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840章 柴荣治国7

  三,军事改革

  柴荣登基之初,在军队系统中缺乏嫡系力量,对军队的控制力不足,这也是他每战必亲征的原因之一。

  “高平之战”给了柴荣极大的触动,在皇帝御驾亲征的情况下,就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大将樊爱能、何徽就敢临阵脱逃,千余步兵就地解甲投降,现实情况容不得柴荣循序渐进,对军队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头一的遭遇战结束后,柴荣就将70余位高级将领斩首示众,随后又在潞州城外将所有脱逃将士的名单罗列出来,“自军使以上及监押使臣并斩之”。

  在显德元年10月,在“高平之战”结束后,柴荣提拔赵匡胤为永州防御使、殿前都虞侯,负责禁军的日常训练及思想教育工作,同时又在军队中挑选武艺精湛者,编入禁军中的殿前司;“老弱羸者去之”。

  经过这一波操作,后周的中央禁军成为了一支战斗力爆表的精锐部队,“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同时,由于裁汰了老弱病残孕,还使军费开支大大降低,“且减冗食之费焉”。

  《五代会要》对这次禁军改革做了精准的概括:

  “上按于高平,观其退缩,慨然有惩革之志。又以骁勇之士,多为外诸侯所占,如是招募下豪杰,不以草泽为阻,在于阙下,躬亲试阅,选武艺超绝及有身首者,分署为殿前诸班。”

  柴荣对禁军进行改革的两大原因:1,高平之战的直接刺激;2,地方藩镇军队强于中央禁军。

  地方军队强于中央禁军,是唐末、五代乱象的根源,自朱温开始,所有的开国之君都是前朝的节度使。削弱地方军队、强化中央禁军,是解决藩镇割据这颗毒瘤的最有效办法。

  于是,自“高平之战”之后,后周所有的对外战争,其主力都是中央禁军,而不像前四代那样,战争主力全是“xx军节度使”。

  所以非常讽刺的是,推翻后周王朝的,不再是地方节度使,而是禁军将领了。

  柴荣的“强干弱枝”措施只是军事改革的第一步,第二步由赵匡胤同志完成,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把集中到禁军系统的兵权收归皇帝本人,如此,下太平。

  大宋王朝之所以能够完成基本统一,享国三百余年,真的要好好感谢柴荣同志。

  历史上对柴荣的评价几乎是一边倒的溢美之词,《旧五代史》赞他是“一代英主”;连傲娇的欧阳修老爷子在《新五代史》中也不禁赞其为“雄杰”、“贤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赞其为“仁”、“明”,还柴荣已经接近《尚书》中的圣贤之君,即“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大邦畏其力,邦怀其德”,可以跟尧舜禹汤文武相媲美了;龙衮在《江南野史》中“予观自古帝王之达者一人而已”,意思是柴荣披坚执锐,古今帝王就他最Nb,皇帝达人。

  总之,柴荣是无差别地全五星满分好评,再苛刻的历史学者、再吹毛求疵的杠精,也不好意思黑他半句。

  当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樱在宋朝,就有职业杠精批评柴荣不该北伐,他盲目地向强大的契丹宣战,不顾国力的悬殊巴拉巴拉……对于这种脑残言论,欧阳修都看不下去了,直接回怼,“诚非史氏之所及也!”你们这帮脑残懂个毛!

  请收藏本站:https://www.tavf.net。笔趣阁手机版:https://m.tavf.net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