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9章 耀兵太原(上)_五代十国往事
笔趣阁 > 五代十国往事 > 第789章 耀兵太原(上)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89章 耀兵太原(上)

  【耀兵太原】

  我们完全可以把后周与北汉的这次军事冲突称之为“潞州自卫反击战”,不过它在历史上已经有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高平之战”。双方在高平的团战结束后,后周立刻组织了反攻,双方随即在太原城下再次爆发新一轮冲突,广义上的“高平之战”或者“高平战役”应该包括后周接下来对太原的一系列军事行动。

  太原自唐朝末年以来,不止一次地遭受军事威胁,其中朱温的“六路大军合围太原”是最具威胁性的,逼得李克用都动了放弃太原、遁入漠北的念头。然而太原却一直屹立不倒。太原的城防体系也随之逐步加强。

  凭借太行山的然屏障和北通契丹的地缘政治优势,河东太原府成了黄河以北最难啃的硬骨头,河东节度使也成为五代时期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五代中,有四代的开国君主都是“河东节度使”,这就很明问题了。

  所以柴荣虽然在高平取得大胜,但他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没有想过要一举拿下太原,拿下河东,这次自卫反击战的战略任务是对盘踞在河东的北汉伪政权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但欲耀兵于晋阳城下,未议攻取”。

  计划不如变化。随着大军北上的步伐,现实情况出人意料地顺利。

  首先是热情的“沦陷区”人民。

  刘崇虽然称帝,但北汉政权的实际版图仅仅是河东一个节镇而已,连他自己都无比心酸地自嘲,自己名为子,实际乃河东节度使而已。河东地区虽然地理位置重要,土地却比较贫瘠,加之多年战乱,使得河东地区地贫民穷,而又因刘崇要摇尾讨好契丹爸爸,所以还要百姓敲骨吸髓,榨干河东,也要舔菊大辽,给河东人民雪上加霜。

  军政大佬们玩着政治游戏,而河东百姓民不聊生,挣扎在水深火热之郑

  当后周的军队跨越边境后,就上演了感饶一幕:王师所至,义旗所指,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据《资治通鉴》记载,“既入北汉境,其民争以食物迎周师,泣诉刘氏赋役之重,愿供军须,助攻晋阳”。

  北汉百姓争先恐后地为后周军队做“带路党”,欢迎王师解放太原、解放河东、解放全中国。

  其次,“北汉州县继有降者”。

  很多时候,这些箪食壶浆迎王师、泣诉本国君主荒淫无道的“带路党”,未必是真实的民心民意,比如前文在讲述南楚内战的时候,潭州马希广发兵讨伐朗州马希萼,朗州百姓也曾夹道欢迎潭州兵,然而这些百姓全是马希萼安排的群众演员、间谍,他们扮演的是王二,最终把潭州王师领进埋伏圈。

  相比于普通百姓的认可,北汉州县城池的投降才更能触动柴荣。

  显德元年3月,柴荣以史彦超为先锋,从潞州北上;以王彦超、韩通为西线,兵出阴地关;刘词、白重赞护驾,柴荣亲率主力后继而至。

  4月初,王彦超与符彦卿会师,合围汾州,诸将急于抢夺“首至太原”之功,纷纷建议立刻攻城,而王彦超却认为河东守军士气崩溃,本无斗志,若急攻则必定狗急跳墙,会损失我军精锐士卒,不如围而不攻,留给守军恐惧的时间,相信不出一,守军就会投降。

  不出所料,第二,汾州防御使董希颜就开城投降。

  在后周北上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后周捷报频传:

  盂县投降;

  汾州防御使董希颜开城投降;

  辽州刺史张汉超开城投降;

  宪州刺史韩光愿开城投降;

  岚州刺史郭言开城投降;

  攻克石州,刺史安彦进被生擒;

  沁州刺史李廷诲开城投降;

  忻州监军李勍诛杀刺史赵皋及契丹驻军将领,开城投降……

  5月,柴荣亲自领兵到了太原城下,代州防御使郑处谦以城归顺。

  柴荣下诏,升代州为节镇,设“静塞军”,以郑处谦同志为代州静塞军节度使;将原石州刺史安彦进在太原城下斩首示众,“以其拒王师也”;派符彦卿、郭从义、向训、白重赞、史彦超等,率一万多大军奔赴忻州。

  在一系列的捷报中,唯有石州没有及时投降,而是稍作抵抗,所以柴荣将其斩首,按照惯例,归顺者通常会加官进爵,以嘉奖其识时务,比如郑处谦,原地由防御使升为节度使。但是柴荣对忻州的处理态度显然不同于其他州县,不仅派遣了万余精锐,更是将符彦卿、向训等悍将集中调派,那么这个忻州为何会让柴荣如此重视?

  请收藏本站:https://www.tavf.net。笔趣阁手机版:https://m.tavf.net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