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何谓呕心沥血_全能大画家
笔趣阁 > 全能大画家 > 第一百四十九章 何谓呕心沥血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一百四十九章 何谓呕心沥血

  然而,画了这么多画刀插画之后,顾为经却有点不太满足这种程度的作品了。

  他脑海里,再度浮现出曹老用毛笔画龙点睛,在一幅再平凡不过的墙壁上,画出了菩萨睁眼,百鬼退散的玄妙效果。

  这种大师的手笔,根本就不需要什么书画鉴定术的帮助。

  任何一个看到那一幕的旁观者都能清晰地感受到震撼的视觉冲击。

  甚至有披着袈裟的僧侣,原地打坐开悟。

  这才是宗师级的画功,伟大的不仅是技巧,还有思想与情感。

  顾为经认为,自己有传奇级的画刀画加持,技巧水平已经不再是表达出这种动人效果的阻碍。

  他的短板,还是情感。

  想要让画面有足够的情感冲击力,仅仅是以共情为根基的【心有所感】,还是不够的。

  顾为经需要更动人的情感评级。

  他打开虚拟面板,看着情绪表指针上的下一个阶段【呕心沥血】。

  呕心沥血……

  倒底,何谓呕心沥血呢?

  顾为经来到画室,将小王子的线稿摆到一边,像往常一样准备好画板。

  只是这一次,他并没有立刻就开始作画,而是对着空白的画布,默默的站立良久。

  思考,

  不停的思考,

  顾为经盯着小王子的线描,犹豫了一下,接着又从柜子中的素描夹中,取出国王的速写,玫瑰的速写,狐狸的速写,然后是酒鬼,面包树,天文学家……

  他以小王子为中心,将这些天所有积攒下来的线稿全都一张张的摆在一边。

  这些插画上的人物或神色故作威严,或憨态可掬,或娇羞敏感。

  作品排在一起,围拢在小王子的四周。每一张素描纸上的人物,都像是在和小王子诉说些什么。

  童话的主角,

  永远是童话中剧情最丰富,主旨最深刻,也是最难把握的人物。

  一本书的十分神意,得有七八分都会汇聚在主角之上。

  “童话的主角,是所有剧情人物交集的总和。”

  顾为经脑海里反复重复揣摩树懒先生告诉自己的这句话,渐渐涌现出了新的创作灵感。

  顾为经慢慢的拿起油画刀。

  他想要换一种绘画方式,来刻画这位喜欢去各个星星游荡的小王子。

  想想看,

  这个小男孩在浩瀚的宇宙中孤独的游荡,于一颗颗不过村舍房屋大小的微型星星间,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稀奇古怪的陌生人。

  想要封小王子做大臣的国王,敏感傲娇偷偷喜欢他的玫瑰,想要被人驯养的小狐狸……

  他们各有各的古怪,也各有各的孤独。

  每个人与小王子的相遇与分别,都在他身上留下了自身的投影。

  当小男孩坐在沙漠中看星星的时候,心中里思念的是什么呢。

  那颗代号为b162号小行星的家乡?还是那些闪亮的星星中,他的那些朋友?

  顾为经用油画刀在纸面上拉出黑色的天空,又用刀尖的侧锋用亮色的颜料点出天上的星星,接下来是远景的沙海。

  沙漠如同金粉,星辰璀璨如银。

  小王子侧坐在一个沙丘上,抬头仰望着宇宙,银亮的星光从天幕中洒下,在沙海上留下了被拉的很长的投影。

  顾为经一边回顾他此前,画那些居住在天空中星星上的居民时的感受。一边用一层层被画刀压的极薄、极细的颜料,反反复复的铺陈着小王子在星光下的影子。

  他以往在画《小王子》系列插画的角色的时候,都只会全神侧重于角色的单一情感。

  或孤傲,或敏感,或迷茫……

  这些情感都是顾为经于人物的某个精神状态的共情,也是使画面表现力能使观众有沟通感的基石。

  像是一杯口味或酸,或甜的饮品。

  但真正活的人物,永远不会只有某种纯粹的快乐或者悲伤,这种可以用单一词汇来概括的情绪。

  每个人无时无刻的心情都是由很多种复合式的情绪汇聚而成。

  就像一杯茶,草本植物的苦、涩、甘甜……各种回味拧成了一股清香。

  佛说,凡人有五蕴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无时无刻不被七情六欲似是毛线般所缠绕,不得解脱。

  心理学则认为,感情其实是像一枚洋葱一样复杂的状态,剥开一层,还有一层。

  顾为经尝试着将过往所有角色的印象都融入小王子的侧影里,

  就像童话中,

  这些人物在小男孩身上留下的投影。

  于是,

  这幅画真的就似乎要活了过来。

  随着顾为经作画,在他没有关注的虚拟面板上,情绪指针开始悄然攀升,从指向【心有所感】的区域,再次缓慢的拔高。

  沙丘上的小王子,身上诞生了一股“生气”。

  画面中,坐在沙滩上的人,还是那个仰望星空的小男孩。

  但是小王子似乎变的更加灵动了,像是有一种错觉,他随时要转过头来,对你说话。

  人们常常用,栩栩如生来形容画家技艺的高超。

  现实不是动漫,画家也不是魔术师,所创作的作品当然不可能真的活过来。

  然而,

  作品感觉有生气,像是有灵魂一样随时能活过来这件事,却是真的存在的。

  美术课本上告诉你,卢浮宫里的那幅《蒙娜丽莎》,无论从任何角度欣赏,那个胸前怀抱着双臂的女士都似乎在与游客对视。

  《蒙娜丽莎》特殊的视觉效果,也构成了达·芬奇传奇故事的一部分。

  绘画作品或者雕塑作品引发的感官错觉,

  更是东西方,古往今来都市奇谈灵异故事中的经典桥段。

  油画中的人物对你说话,歌剧院的雕塑夜半唱歌,《聊斋志异》里蒲松龄笔下野狐幽鬼的精魄寄居在墙上的画像之中。

  这当然都是源于创作者为作品所赋予的丰富情感。

  严谨的现代科学将这些情况解释为画家的精妙的构图比例,所造成的视觉偏差。

  而各种幻听幻想,则是观众内心的情感和画家的情感产生了微妙的化学效应,让人怦然心动,错把艺术品当成了活物。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精神病、妄想症、自闭症患者,或者刚刚失恋的人,能更加喜欢欣赏画展的原因。

  他们的情感更加汹涌,也更容易被艺术品的生气所触动。

  此时此刻,

  就有一股生气像小树苗一样在顾为经面前的油画布上萌发。

  请收藏本站:https://www.tavf.net。笔趣阁手机版:https://m.tavf.net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